北京時間2022年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紅茶制作技藝(滇紅茶制作技藝)”是參與申報的代表性項目之一,實現臨滄市人類非遺項目申報零的突破,成為繼“傣族剪紙”和“藏族史詩《格薩爾》”之后云南省第三項入選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非遺項目。
“滇紅茶制作技藝”于2014年入選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滇紅集團為傳承保護單位。
1938年茶葉專家馮紹裘在鳳慶研制成功滇紅茶,1939年 “順寧實驗茶廠”(新中國成立后改稱為云南省鳳慶茶廠,即現在的云南滇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滇紅名茶換回了大量的戰略物資,用實業的發展支援了抗戰勝利。滇紅茶的誕生,歷經了“實業救國、實業報國、實業強國”三個階段,既實現了國家需要,又開創了云南大葉種茶制作紅茶的先河,被傳頌為“抗戰茶”“救國茶”“愛國茶”。
“滇紅茶制作技藝”從創制一直沿用至今,通過一代又代“滇紅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堅持,帶動了云茶產業的快速發展,茶產品產量不斷增加,經濟效益大幅提高,促進了茶農增收、財政增長、企業增效,為云南茶葉的發展和滇紅成為世界有名紅茶奠定了基礎,具有很高的保護和傳承價值。
“滇紅茶制作技藝”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包括“初制技藝、精制技藝、拼配技藝、倉儲技藝、品控體系”五個方面,滇紅集團作為傳承保護單位,完整的將滇紅茶制作技藝保護傳承并發揚光大。
【滇紅工夫茶初制技藝】滇紅茶初制技藝是一種傳統的發酵茶制作技藝,采用鳳慶大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經萎凋、揉捻、發酵、干燥四道工序加工完成。初制工藝核心在于嚴把“五關”,初制環節關關相扣、環環相連。
鮮葉原料是基礎,采用良種鳳慶大葉種鮮葉為原料,按特定的采摘標準進行采收。萎凋適度是前提,萎凋的目的是使鮮葉散失水分,同時內含物質開始發生變化,便于下一步工序開展。揉捻充分是關鍵,揉捻的目的使葉細胞破壞,使內含物質發生充分氧化反應,同時塑造外形。發酵協調是中心,發酵形成滇紅工夫紅茶滋味濃醇、紅湯紅葉、香氣馥郁特有品質特征。兩次干燥是保證,干燥的目的是迅速鈍化酶的活性,固化品質,揮發水分,提升香氣。經過這四道工序,滇紅工夫茶毛茶就做好了。
【滇紅工夫茶精制技藝】因毛茶加工存在不同區域、季節、生產技術等差異,各個初制所交回的毛茶會出現品質上的不一致,毛茶必需進行精制加工,以達到品質標準的精制茶,這也是八十多年來,滇紅集團“鳳”牌滇紅茶始終保持“濃強鮮”和“香甜醇”特色的原因。
精制加工是將毛茶通過篩、分、選等工藝將茶葉輕重、大小、粗細、長短分開來,并通過剔雜去除非茶類雜質,形成各號頭茶,以便拼配及成品。精制后成品茶根據市場需要及品牌規劃,包裝成不同花色、規格的產品。